ICP备案号:冀ICP备11001097号-1 般若堂藏书馆是一家弘扬传统文化,流通藏经,传播国学经典的教育性,公益性机构!
《四库全书》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,是清乾隆皇帝诏谕编修的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。全书分经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收书3503种,79309卷,存目书籍6793种,93551卷,分装36000余册,约10亿字。相当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主编《百科全书》的44倍。清乾隆以前的中国重要典籍,许多都收载其中。由于编纂人员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,因而代表了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平。乾隆编修此书的初衷虽是“寓禁于征”,但客观上整理、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,开创了中国书目学,确立了汉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,具有无与伦比的文献价值、史料价值、文物价值与版本价值。本次出版的《四库全书精编》,精选《四库全书》之精华,以便于读者诵读为宗旨,所选之文,趣味清源,神采焕发,无一语不耐人寻味,无一篇不睿人智慧,数千年道术学艺文章之精华,几尽荟萃于斯。
乾隆三十八年(1773年)二月,《四库全书》正式开始编修,以纪昀、陆锡熊、孙士毅为总纂官,陆费墀为总校官,下设纂修官、分校官及监造官等400余人。名人学士,如戴震(汉学大师),邵晋涵(史学大师)及姚鼐、朱筠等亦参与进来。同时,征募了抄写人员近4000人,鸿才硕学荟萃一堂,艺林翰海,盛况空前,历时10载。至1782年,编纂初成;1793年始全部完成。耗资巨大,是“康乾盛世”在文化史上的具体体现。
乾隆三十八年(1773后)三月,《四库全书》馆设立不久,总裁们考虑到这部书囊括古今,数量必将繁多,便提出分色装潢经、史、子、集书衣的建议。书成后它们各依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,分四色装潢,即经部绿色,史部红色,子部月白色,集部灰黑色,以便检阅。
因《四库全书总目》卷帙繁多,翻阅不易,乾隆帝谕令编一部只记载书名、卷数、年代、作者姓名,便于学者“由书目而寻提要,由提要而得全书”的目录性图书。乾隆三十九年(1774年),总纂官纪昀、陆锡熊等人遵照乾隆帝的谕令,将抄入《四库全书》的书籍,依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,逐一登载。有需要特别加以说明的问题,则略记数语。此书于乾隆四十六年告竣,共20卷。它实际上是《四库全书总目》的简编本。
中国古典文化典籍的分类,始于西汉刘向的《七略》。到了西晋荀勖,创立了四部分类法,即经、史、子、集四大部门。隋唐以后的皇家图书馆及秘书省、翰林院等重要典藏图书之所,都是按照经、史、子、集分四库贮藏图书的,名为“四库书”。清乾隆开“四库全书馆”,使成编时,名为《四库全书》。因为有了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,清乾隆以前的很多重要典籍才得以较完整地存世。
《四库全书》誊缮七部,分藏于紫禁城内的文渊阁、盛京(今沈阳)宫内的文溯阁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,此为北四阁,又称为内廷四阁,仅供皇室阅览。另三部藏于扬州的文汇阁、镇江的文宗阁、杭州的文澜阁,即浙江三阁,又称南三阁,南三阁允许文人入阁阅览。
中国近代,由于战乱不断,七部《四库全书》中完整保存下来的仅存三部。文汇阁、文宗阁藏本毁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;文源阁藏本被英法联军焚毁;文澜阁所藏亦多散失,后经补抄基本得全,然已非原书。
1948年,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,前往台湾,将故宫博物院的一些珍贵藏品运往台湾时,将《四库全书》中最为珍贵的藏本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带到台湾,文渊阁《四库全书》现存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。
由于《四库全书》由乾隆敕编,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需要,名为“稽古右文”,实则“寓禁于征”,大量搜罗、查禁、删改、销毁书籍。根据流传至今的几种禁毁书目和有关档案记载,全毁于2400多种,抽毁书400多种,铲毁、烧毁书版七、八万块。同时大兴“文字狱”,《四库全书》开馆后10年内竟发生了48起“文字狱”。
善本:是指那些具有历史文物性、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,或在其中某一方面有特殊价值的书本。一般来说,刊刻年代较早或经过精心校勘而错误较少的版本可称为善本。
孤本:某书的某一刻本或手稿。拓本在世间只有一份流传的为孤本。
秘本:私人收藏者秘藏于家室,置之高阁,不准许外人见阅的版本为秘本。
禁毁本:前代或当世之因遭禁被毁,侥幸私存下来的版本为禁毁本。在古代,保存这种禁毁本十分危险,一旦被当局发现,必遭大祸,因而其流传极其艰难。弥足珍贵。
绣像本:书中间有插图的版本为绣像本。这类绣像本书因其生动的表现形式而倍受欢迎,但因绘刻工艺复杂,价格昂贵而成品较少,因而现存的十分珍贵。
石印本:精选坚硬宽大而表面平滑的石头经打磨、雕刻制成石版,再用药墨将文字写在特制药纸上,将药纸上的字迹移置到石版上,然后滚刷油墨印成的书为石印本。
手抄本:根据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。其中有一种影抄本,是把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,按其原有字体、行款照样摹写的书本。
残本:在流传过程中因种种原因(如运输、转卖、转抄、争执等)而残缺不全的书本为残本。
补本:对前代前人的著作有所增补,加以已意而写成的书。
续书:对前代前人的著作内容做继续的描写,以延续原著的意思为主旨。
保留本:因为某种私人目的而专门保留起来的书,一般是传家世代收藏保留,视为至宝。
经部:易类、书类、诗类、礼类、春秋类、孝经类、五经总义类、四书类、乐类、小学类。
史部:正史类、编年类、记事本末类、别史类、杂史类、诏令奏议类、传记类、史钞类、载记类、时令类、地理类、职官类、政书类、目录类、史评类。
子部:儒家类、兵家类、法家类、农家类、医家类、天文算法类、术数类、艺术类、谱录类、杂家类、类书类、小说家类、释家类、道家类。
集部:楚辞类、别集类、总集类、诗文评类、词曲类。
纪昀(1724-1804),字晓岚,河北献县人,著名学者。他朝夕筹划,校勘鉴别,进退百家,钩沉摘隐,与陆锡熊一起完成了《四库全书》总目的总纂,成为我国学术考证、典籍评论及版本考核、文献钩稽的集大成之作。纪昀亦是著名藏书家,藏书之处称“阅微草常”,其藏书呈献四库全书馆后,收入者达105种,1868卷,入存目41种。著有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等。
戴震(1724-1777),字东原,安徽休宁人。学问渊博,识断精审,思想邃密,是乾隆朝最著名的思想家,汉学代表人物。因博闻广识而破例允许他以举人身份供职于四库馆,担任《永乐大典》的辑校工作。《四库全书》的主要纂修官。
陆锡熊(1734-1792),字健男,耳山,上海人。《四库全书》总纂官,卓有成效,受恩赏尤多。乾隆52年,清廷发现《四库全书》中有诋毁朝廷字句的书籍,乾隆帝大怒,令陆锡熊和纪昀负责重新修正,并由他两人分摊费用。时值隆冬,陆锡熊患病,终因心力交瘁,死于重校文溯阁《四库全书》的任上。可见朝野对《四库全书》之重视与严谨。
永瑢(1743-1790),乾隆帝第六子,号九思主人。乾隆末年被封为质亲王。喜作诗文书画,著有《九思斋诗钞》。《四库全书》馆正式成立后,乾隆帝为了表示对该项文化工程的重视,同时也为了加强对编纂工作的监控,命永瑢与永璇、永瑆,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、于敏中为最高执行官即总裁,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宜。
为彰显《四库全书精编》的价值,同时也考虑到收藏的需要,特别订制了高2.18米,宽1.08米,厚0.45米的《四库全书精编》专用红木书柜。
《四库全书精编》专用红木书柜,选用上等红木,经先进的过热蒸汽干燥技术特殊处理,防潮防虫,耐腐耐磨;全部传统手工制作,庄重典雅,古色古香,别具一格,可傍《四库全书精编》永久珍藏。为满足不同收藏者的需要,红木柜雕有两种图案:竹和龙。收藏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壹个红木柜,贰个红木柜,叁个或肆个红木柜。亦可提供图纸由收藏者自行订做。红木书柜上的题字为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生前题写。收藏证为任继愈先生题签,选用上等红木,全部经手工雕刻而成。定价(一对):20000.00元。
本套《四库全书精编》包括:经部20辑4函,史部300辑50函,子部166辑33函,集部120辑21函。
经 部
《易经》 《尚书》 《诗经》 《周礼》 《仪礼》 《礼记》
《大学》 《中庸》 《孟子》 《论语》 《孝经》 《尔雅》
《春秋左传》 《春秋公羊传》 《春秋谷梁传》
史 部
《国语》 《史记》 《汉书》 《晋书》 《宋书》 《梁书》
《陈书》 《魏书》 《周书》 《隋书》 《南史》 《北史》
《宋史》 《辽史》 《金史》 《元史》 《明史》 《史通》
《战国策》 《后汉书》 《三国志》 《南齐书》 《北齐书》
《旧唐书》 《新唐书》 《列女传》 《越绝书》 《水经注》 《岛夷志略》
《旧五代史》 《新五代史》 《吴越春秋》 《风俗通义》 《华阳国志》
《建康实录》 《贞观政要》 《资治通鉴》 《天工开物》 《东周列国志》
子 部
儒家
《荀子》 《说苑》 《帝范》 《政训》 《潜书》 《新序》 《盐铁论》 《潜夫论》 《近思录》 《郁离子》 《传习录》 《呻吟语》《孔子家语》 《温公家范》 《袁氏世范》
兵家
《孙子兵法》 《吴子》 《司马法》 《尉缭子》 《孙膑兵法》 《六韬》
《三略》 《握奇经》 《素书》 《将苑》 《李卫公问对》 《虎钤经》
《守城录》 《练兵实纪》 《纪效新书》《何博士备论》
法家
《管子》 《商君书》 《韩非子》
农家
《齐民要术》 《农桑辑要》
医家
《黄帝内经》 《神农本草经》 《黄帝八十一难经》 《洗冤集录》
数理天文类 《周髀算经》
…………
集 部
《楚辞》 《诗品》 《曲品》 《南戏》 《花间集》 《柳永词》
《晏殊词》 《东坡词》 《秦观词》 《放翁词》 《姜夔词》
《贺铸词》 《周密词》 《蒋捷词》 《张炎词》 《文心雕龙》
《沧浪诗话》 《唐宋传奇》 《李白诗集》 《杜甫诗集》 《王维诗集》
《岑参诗集》 《高适诗集》 《孟郊诗集》 《姚合诗集》 《李贺诗集》
《杜牧诗集》 《范仲淹词》 《晏几道词》 《周邦彦词》 《张元干词》
《张孝详词》 《辛稼轩词》 《吴文英词》 《高观国词》 《刘克庄词》
《绝妙好词》 《白朴杂剧》 《明清杂剧》 《欧阳修词》 《明十六家小品文》
《汉魏六朝文》 《白居易诗集》 《孟浩然诗集》 《王昌龄诗集》
《刘禹锡诗集》 《柳宗元诗集》 《李商隐诗集》 《温庭筠诗集》
《全元散曲词》 《关汉卿杂剧》 《马致远杂剧》 《郑光祖杂剧》
《王实甫杂剧》 《高文秀杂剧》 《李文蔚杂剧》 《贾仲明杂剧》
|
|
友情链接